澳台港中醫師聯合促進會

联系 澳門慕拉士大馬路1-D號錦興大廈E室
电话 (+853) 2848 3320
醫師聯會资讯
温阳化瘀方配合穴位贴敷 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作者涛(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肺病一科泰安 271000):
发布时间:2023-10-05    浏览:0

温阳化瘀方配合穴位贴敷

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

陈涛(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肺病一科泰安 271000)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系指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中病理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UIP)的一种类型,是一类原因不明、进行性的、以两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伴蜂窝状改变为病

理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呈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可伴有干咳,或咳痰量少,晚期多

可引起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由于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均十分复杂,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的激素和免疫抑制疗法,疗效并不确切,易于形成依赖且副作用较大。因此该病的预后较差,

发病率近年呈现上升趋势,确诊后平均生存时间 2-3 年,致死率高,危害严重,目前尚无有

效根治措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难治性疾病,近年来空气污染、雾霾的出现,

使得临床诊断病例有增加的趋势。笔者采用中医药特色疗法温阳化瘀方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特

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 2015 1 —2016 6 月期间收治患者 80 例,男 42 例,女 38 例,

年龄 44—80 岁,平均 66.8 岁,病程 8—32 年,平均 17.6 年。符合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

标准[1],即将高分辨 CTHRCT)影像学所见作为诊断 IPF 最重要的依据,强调 HRCT

像学表现为典型寻常性间质性肺炎。HRCT 的诊断标准:(1)病变主要位于胸膜下和肺基底

部;(2)病变呈网格状;(3)蜂窝状改变,伴或不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4)无 7 种不符合

UIP 表现的任何 1 条。HRCT 不符合 UIP 7 种特征:(1)病变主要分布于上、中肺;(2)

病变主要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3)广泛的磨玻璃样影(范围超过网格影);(4)大量微结节

(双侧,上肺分布为主);(5)散在的囊泡影(多发,双侧,远离蜂窝肺区域);(6)弥漫性

马赛克征/气体陷闭(双侧、三叶或多肺叶受累);(7)支气管肺段/肺叶实变。中医辨证分

型属阳虚血瘀型,参照的中医药学院教材《中医内科学》[2] “肺痿”、“咳嗽”、“喘证”等

章节,拟定以下标准:气短,动则喘甚,咳嗽,咳吐涎沫,清稀量多,口不渴,形寒肢冷,

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暗红或紫暗,苔少或剥脱,脉虚或细涩。将纳入研究的 80 例患者随机

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 43 例,对照组 37 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

别、工作性质、年龄分布、治疗前病程、病情程度分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

以进行统计学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口服乙酰半胱氨酸片 0.6g Tid,如有明显气短及胸部 CT 表现渗出明显者可

酌情口服强的松,如有明显感染者酌用抗生素。试验组:在与西药对照组相同的基础上加用

温阳化瘀方(熟地黄 20g,鹿角胶 10g、麻黄 6g,肉桂 4g,白芥子 10g,炮姜 10g,炙甘草

10g,三七粉 2g,当归 10g,红景天 10g,桃仁 10g,川芎 10g,丝瓜络 10g)上述 13 味药物

加水 1000ml,浸泡 1h,水煎至 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同时配合穴位贴敷法(白芥子

21g、细辛 21g、甘遂 21g、延胡索 21g,此为 1 例患者 3 次的总用量,取新鲜生姜研磨成糊

状,取汁备用,将上药研成粉过 120 目筛混匀,用生姜汁取适量调成糊状,取穴:双肺俞、

双心俞、双膈俞、天突、膻中,患者坐于椅上,使前胸及背部充分暴露,将姜汁调制的药糊,

制成直径大约 15mm,厚度大约 3mm 的药饼,将药饼准确的贴在既定目标穴位上,使用医

用胶布固定,穴位贴敷每次时间为 4-6 小时,以敷贴部位起小水泡或红斑为度,小水泡和红

斑均可自行吸收恢复,不需要特殊处理)治疗, 10 天为 1 疗程,连续治疗 3 个疗程。(上

述中药均来自由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加工制备均由我院制剂室负责)

1.3 疗效标准

1.3.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得分。

1.3.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3]1.3.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VCTLCDLCO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的改变。

1.3.4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评分标准按照左肺和右肺上野、中野、下野分别评定。

1.3.5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6 分钟步行试验(6MWT)同时计算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公式如

下:

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测试前血氧饱和度-测试中平均血氧饱和度)/测试前血氧饱和度×

100%

1.3.6 生活质量判断标准:标准参照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量表 SF-36(见附录 3),

根据量表的评分标准计算出每个维度的初得分,再根据转换公式计算出各个维度的终得分,

其转换公式如下:

终得分=(实际初得分-理论最低初得分)/(理论最高初得分-理论最低初得分)×100

1.4 统计采用统计软件 SPSS15.0 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量

资料采用 t 检验,以均数±标准差( X ±S)表示;P<0.05 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综合疗效比较(见表 1)。

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个, X ±S

组别

例数

显效

进步

稳定

无效

显效率

有效率

试验组

43

8

14

18

3

18.60%

93.03%

对照组

37

2

5

19

11

4.26%

70.27%

注:两组患者综合疗效分析分析采用 X2 检验,实验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70.05)。

2.2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见表 2)。

2 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X ±S

症状和体征

试验组(n=53

对照组(n=47

治疗前(分)

治疗后(分)

治疗前(分)

治疗后(分)

气短

3.69±0.89

2.01±0.23*

3.77±0.79

3.00±1.03*

咳嗽

3.33±1.39

2.07±0.98*

3.29±0.48

3.08±0.32

咯痰

1.69±1.57

1.50±0.89

1.69±1.47

1.52±1.53

乏力

2.50±1.42

1.42±1.08*

2.39±1.78

2.38±1.69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试验组在改善患者气短、咳嗽、乏力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改善

咳痰症状上差异不显着(P0.05)。

2.3 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见表 3)。

3

两组肺功能比较( X ±S

组别

检测时间

例数

VC%

TLC%

DLCO%

试验组

治疗前

43

66.09±16.11

60.12±13.58

41.66±16.77

治疗后

43

66.70±13.32

61.52±14.23

47.57±15.38*

对照组

治疗前

37

63.88±17.02

62.99±12.89

42.04±16.46

治疗后

37

63.68±14.69

62.78±13.79

41.95±19.3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试验组在改善患者 DLCO 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改善 VCTLC 上差

异不显着(P0.05)。

2.4 胸部 HRCT 评分比较(见表 4)。

4

两组胸部 HRCT 评分比较( X ±S

组别

检测时间

例数

胸部 HRCT 评分(分)

试验组

治疗前

43

17.56±6.72

治疗后

43

16.99±5.34

对照组

治疗前

37

17.23±6.44

治疗后

37

17.12±4.95

两组患者均不能改善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P0.05)。

2.5 6 分钟步行试验(6MWT)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比较(见表 5)。

5 两组 6 分钟步行距离、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比较( X ±S

组别

例数

时间

6 分钟步行距离(m

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

试验组

43

治疗前

339.53±88.36

2.31±1.54

治疗后

399.22±91.80*

1.08±0.75*

对照组

37

治疗前

341.3±90.54

2.23±1.67

治疗后

369.6±85.91*

1.72±0.8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试验组在提高患者 6 分钟步行距离、减少血氧饱和度下降分数方面较治疗组优势明显(△P

0.05)。

2.6 生活质量判断比较(见表 6)。

6 两组量表 SF-36 比较( X ±S

维度

试验组(n=53

对照组(n=47

治疗前(分)

治疗后(分)

治疗前(分)

治疗后(分)

生理机能

46.69±11.89

56.01±10.23*

46.77±11.79

49.50±10.03*

生理职能

32.33±21.39

96.07±40.98*

33.29±16.68

73.08±21.32*

躯体疼痛

68.58±10.74

69.21±8.23

67.36±6.54

68.60±11.08

情感职能

34.31±22.42

92.11±16.57*

30.09±15.57

53.08±18.34*

精神健康

58.00±11.32

75.00±9.89*

58.00±11.45

67.00±10.03*

社会功能

52.19±13.89

80.87±18.02*

52.12±9.35

67.13±7.65*

活力

49.28±6.87

65.33±9.23*

49.89±6.96

58.07±10.02*

总体健康

36.91±6.54

51.52±4.68*

35.28±6.78

43.74±8.9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试验组较对照组在提高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活力以及总体健康得分方面优势明显(△P0.05);而两组均不能明显改善躯体疼痛(P0.05)。

3 讨论

中医无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之名,目前认为以 IPF 为代表的间质性肺疾病当

属于中医“肺痿”、“肺痹”的范畴。“肺痿”一词首见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肺痿肺

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素问玉机真脏论》:“病入舍于肺,名日肺痹,发咳上气。”对于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肺痿”

“肺痹”之名争议由来已久,“肺痹”多为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阻滞气血,气滞血瘀,肺失

宣肃,痹结不开,发为肺痹;“肺痿”为肺叶痿弱不用,符合肺间质纤维化的组织解剖学改

变。

本课题组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虚、痰、瘀”概括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因病理要

点,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可分气虚、阴虚、阳虚,标实主要为痰浊、血瘀,以及“肺络

痹阻”,其中阳虚血瘀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因素,各种病理因素相兼为病。温阳化瘀方由古方

“阳和汤”加三七粉 2g、当归 10g、红景天 10g、桃仁 10g、川芎 10g、丝瓜络 10g 组成等

药物组成,秉承“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瘀血为阴邪,非温不散”之古训,温阳散寒、

活血化瘀。温阳化瘀方由熟地黄 20g、鹿角胶 10g、麻黄 6g、肉桂 4g、白芥子 10g、炮姜 10g

炙甘草 10g、三七粉 2g、当归 10g、红景天 10g、桃仁 10g、川芎 10g、丝瓜络 10g 组成。本

方由古方“阳和汤”加减组成,秉承“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瘀血为阴邪,非温不散”

之古训,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阳和汤本为治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的方剂,具

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的功效,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胸部 CT“网格样”、“蜂窝样”、“条索

样”改变特别符合阳虚寒凝之象,受此启发,以本方为基础方,加用活血通络之品。方中以

方中重用熟地,配合血肉有情之鹿角胶,温阳补血,填精益髓,共为君药;在此基础上加用

炮姜、炙甘草健脾温阳,使脾肾之阳充盛,为臣药;佐以麻黄、白芥子、丝瓜络通经活络,

以及当归、红景天、桃仁、川芎、三七粉活血化瘀,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腠理,散寒结,

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炙甘草使,解毒而调诸药。综观全方,温阳补血与活血通络并

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与治本,化痰通络以治

标。犹如日照当空,阴霾自散。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突出症状为进行性的气短,尤其是活动后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其肺间

质、肺泡、肺小血管和末梢气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组织破坏和纤维化,进而

导致肺容积减少、变硬,导致的肺弹性回缩力显着增加和肺顺应性的显着下降。具体表现为

呼吸短促、浅快、吸气困难。这属于中医阳虚、肾虚的范畴。温阳化瘀方是可能通过补肾温

阳的方法,提高了“肾纳气”的功能,改善了患者气短、咳嗽的症状。另外像红景天,具有

抗缺氧作用。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正是以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的。现代药理证实可能通过

提高机体组织氧的利用率,增加有氧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机体的带氧和供氧能力;并可能通

过降低耗氧量、耗氧速度,清除自由基或减少自由基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来实现抗缺氧作用

[4]

由于肺间质、肺泡、肺小血管和末梢气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组织破坏和纤维

化,通过弥散功能减退、通气血流比值降低和动静脉分流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肺泡表面弥

散膜面积减少、厚度增加,导致肺换气功能降低。我们应用活血通络的方法可能是通过增加

肺泡弥散膜的通透性,提高了改善一氧化碳的弥散量(DLCO),进一步改善了肺功能。

该课题研究表明,温阳化瘀方配合穴位贴敷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补肾通络作为治疗特发

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的切入点,疗效确切,经济安全,对丰富阳虚血瘀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的辨治理论,阐明其实质,提高临床疗效,开发有效方药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1]宋宁,段林.201ATS/ERS/JRS/ALAT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指南解读[J].临床荟萃,2015,30(9):

1073-1080.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