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肾虚血瘀”论治泌尿系结石
罗兴民1 陈学忠2
(1.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 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老年病科)
摘要:“肾虚血瘀”理论是笔者跟师全国名中医陈学忠所学。在临床中,笔者发现泌尿系结石也存在肾虚血瘀这一基本病机,在此理论认识的前提下,按照补肾活血的基本治法进行遣方用药,取得发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肾虚血瘀 泌尿系结石 中医治疗
“肾虚血瘀”理论是笔者参加四川省第四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时,跟师于全国名中医陈学忠所学。陈老认为肾虚可以致瘀,因瘀也可致肾虚更甚。可以表现为“生理性血瘀”、“生理性肾虚血瘀”、“隐潜性肾虚血瘀”、“老年性肾虚血瘀综合征”不同形式,在临床的针对出现“肾虚血瘀”的临床病变,采取“补肾活血”的治疗方法[1],临床效果较好。笔者将此理论认识应用于对泌尿系结石治疗,也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此认识总结如下。
泌尿系结石是指一些晶体物质和有机基质在泌尿系的异常聚集。根据其停留的部位不同,命名各异。停留于肾盂肾盏者称为肾结石,停留于输尿管段者称为输尿管结石,停留于膀胱者称为膀胱结石。多见于20-40岁青年,男女发病率之比为4-5:1[2]。本病属于中医“石淋”、“腰痛”、“癃闭”等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绞痛、血尿、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甚则发热、尿闭等,也可表现无临床症状。病人往往以肾绞痛就诊,结合超声波、X线、CT、核磁共振等影像检查,诊断并不困难。
1.病因病机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藏精包括藏“先天之精”发生胚胎,藏“后天之精”维持生命。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结合为肾中精气,即肾气。先天遗传缺陷和后天失养均可导致肾气亏虚,气化失职,藏精异常,精气外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化气, 阴成形”, 张景岳对此解释为“阳动而散, 故化气; 阴静而凝, 故成形”。外泄之精,肾气化无力,久积成形为结石。《中藏经》云:“虚伤气,邪热渐强,结聚而成砂石,又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之类”。《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肾主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骨髓”。现代医学发现钙是骨形成的主要物质,而泌尿系结石90%含钙质,有些结石为遗传因素,如胱氨酸尿症和高草酸尿症明确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所以泌尿系结石的形成与肾有重要关系。
另外,临床众多医生对于泌尿系结石的治疗,认为结石是湿热蕴结于下焦,以清热利湿为主法,反复使用清利攻伐之品,唯恐补益之药的应用会滞邪外出,弃补益诸药而不用,久则戕伐肾气。
后天失养,不仅可致“后天之精”不足,肾气亏虚;还可导致脾气亏虚,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外湿易侵。湿热蕴结,郁于下焦,传入膀胱,上犯于肾,蒸灼尿液,日久成石。
结石既成,阻塞水道,局部气滞,甚则气闭,不通则痛,故腰腹部疼痛,甚则绞痛难忍,尿闭。剧烈疼痛,肝气不疏,气机郁结,横逆犯胃,可见恶心呕吐;肝经阻滞,可致会阴部、大腿根部等肝经循行处疼痛;结石游行,刺伤血络,可见尿血;结石欲下不得下,停留日久,气病及血,血亦因之不行;或手术创伤,因伤致瘀,出现血瘀征象。现代泌尿外科内镜观察到,肾及输尿管结石日久,易造成局部炎症水肿和局部纤维增生。因此,结石停滞,可以致瘀;手术外伤,同样致瘀。
因此泌尿系结石病位在肾与膀胱,病性属于本虚标实,以肾虚为本,兼及脾虚;以血瘀、水停为标。以肾虚血瘀为基本病机。
2.治疗
结合肾虚血瘀的基本减病机,应当采取补肾活血的治疗方法。
2.1补肾 肾虚主要有肾阴虚、肾阳虚,也有后天脾虚不能滋养肾脏。故补肾可通过补肾阴、补肾阳。补肾阴中药可选择:生地黄、桑寄生、菟丝子等;补肾阳中药可选择:巴戟天、补骨脂、附片等。温肾化气方药可改善肾功能, 加速肾盂、输尿管的蠕动, 改变尿液成分, 降低尿草酸浓度, 增加尿中结石抑制物的含量[4]。对于一些遗传病,补肾类中药虽不能改变基因突变型,却能起到修饰、调控功能基因表达的作用[5]。
《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肾中精气必须依靠后天不断养护,不足可通过补“后天之本”进行,采取补脾益肾之法。中药可选择:黄芪、党参、益智仁、芡实、鸡内金等。
2.2活血 结石为有形之邪,停留日久,其于气血之碍更甚,符合“久病多瘀”的病理特点。《医学正传·心腹痛》中的“……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泌尿系结石可以致瘀,而瘀也可致结石进一步增大。结石欲下不得下,停滞于水道,早期可见局部瘀阻,逐渐致水液难排,肾盂积水,结石进一步增大,晚期因肾脏长期受压,变性坏死。所以,活血可用于结石的各个阶段。导致结石致瘀的因素有气滞、湿阻、败血,治疗方法也可采取行气活血、利水行瘀、破血逐瘀。中药可选择:元胡索、醋香附、白茅根、金钱草、海金砂、三棱、莪术、山甲珠等。现代泌尿外科内镜观察到,肾及输尿管结石日久,易造成局部炎症水肿和局部纤维增生。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局部血循环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还具有促进炎性吸收, 减少炎性组织增生, 解除平滑肌痉挛, 促使结石碎裂和溶解等作用[6][7]。虽无明显利尿作用,对梗阻性结石导致的肾盂积水有着重要意义。
3.典型病历
患者肖××,男,48岁,因“腰痛,尿血2天”于2019年8月3日求治。病员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痛,疼痛剧烈,向右下腹及会阴部放射,肉眼血尿。伴有恶心欲吐,未吐出胃内容物。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作中腹部64排CT平扫(影像号:00284506):右侧输尿管中段见一结节状高密度影,大小 约0.7×0.4×1.2cm。提示:右侧输尿管中段结石。尿常规:潜血3+。嘱病员住院治疗,医生建议采取钬激光碎石,在沟通过程中,病员害怕难以忍受碎石过程中在输尿管中置管的痛苦,因而放弃治疗。多方了解我处治疗此病效果好,遂于当天乘飞机来前来就诊。来时右侧腰部胀痛,神疲乏力,小便深黄。无肉眼血尿。查:右肾区叩痛,双下肢不肿,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整个病程中无恶寒发热,无潮热盗汗。以“右侧输尿管结石”收入住院,入院后经抗炎利尿,解痉止痛等治疗,同时口服中药,处方如下:巴戟天30g生地黄15g黄芪30g白术15g芡实30g茯苓30g车前子(包煎)30g鸡内金(冲服)18g海金砂(包煎)30g金钱草30g元胡索(打碎)30g桃仁15g桂枝30g。上方水煎频繁服用,每次约150-200ml,同时做跳绳动作。住院第4天仍感右侧腰胀,无腰痛尿血,无恶寒发热,复查彩超(病人ID号:190807086):右肾集合系统分离,宽约1.0cm,右输尿管上段粗约0.6cm可见长度7.5cm,余下段显示不清。经与病员沟通后,行体外震波碎石,术后尿道无砂石样物质排出。病员因工作原因要求带药出院。继以上方中药10剂,嘱其2-3天一剂,煎汤频服,每次约150-200ml,坚持每天做跳绳动作。于2019年9月8日早上解出一大小约0.6×1.1cm结石。(附图)
整个治疗过程中,病员以内科治疗为主,治疗期间也经过碎石,结合影像检查及排出结石的大小,碎石治疗未达到有效治疗作用。病员在出院后继续服用中药,未使用西药,至结石排出体外,未出现肾绞痛及肉眼血尿。
按:本病诊断泌尿系结石明确。治疗中按照“肾虚血瘀”的基本病机,施以“补肾活血”之法。方中以巴戟天补命门之火、生地黄滋肾阴共为君;以黄芪、白术补气健脾,芡实补脾涩精共为臣;以茯苓、车前子渗湿利尿,鸡内金化积消石,海金砂、金钱草通淋利水共为佐药;以桃仁、元胡索活血止痛,桂枝温阳通经共为使药。共凑补肾活血,利尿排石之功,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4.小结
泌尿系结石是指一些晶体物质和有机基质在泌尿系的异常聚集。本病属于中医“石淋”、“腰痛”、“癃闭”等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绞痛、血尿、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甚则发热、尿闭等,也可表现无临床症状。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容易明确诊断。笔者通过师承教育的学习,认识到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结合为肾气,肾气不足是泌尿系结石产生的根本。而导致肾气不足的原因有先天遗传缺陷和后天失养,以及治疗不当戕伐肾气。肾虚可表现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虚不能养肾三方面。结石既成,可致水停、血瘀。故笔者提出,泌尿系结石的基本病机为肾虚血瘀,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肾虚为本,兼及脾虚;以血瘀、水停为标。病位在肾、脾、膀胱。治疗采取补肾活血之法。通过临床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附图1 附图2 附图3
参考文献
[1]陈学忠.肾虚血瘀理论的实践与探索[M].四川科技出版社,2017.
[2]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黎磊石 刘志红. 中国肾脏病学 [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4]康力升,陶庆春,李忠,等.石康冲剂防治泌尿系草酸钙结石复发的人体药效实验研究[ J].中医杂志,1995,( 07) : 419.
[5]吴志奎,张新华,方素萍,等.基于“肾生髓、髓生血”理论治疗地中海贫血[J].世界中医药,2014,9( 6):717-721.
[6] 高冲,刘璐,胡爱菊,等.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3,36( 1):64-68.
[7]周志红.排石祛瘀汤治疗尿路结石7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1,15( 4):28.
————————————————————————————————————————————-
羅興民醫師簡介:
副主任中医师
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四川省拔尖中青年中医师
成都市名中医
成都市卫生计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
四川省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于全国名中医陈学忠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老年医学会健康养老与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常委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学士。长期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的防老延衰理论及临床研究。熟练应用多种中医适宜技术。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种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病,如:冠心病、胃肠病、糖尿病、肾脏病、肿瘤、脑动脉硬化症、失眠、中风、咳嗽、哮喘、眩晕、头痛、痹症等。